苏州丝绸文化(下)
苏州丝绸文化:巧夺天工的技艺(接上)
跨进馆内“织造坊”,犹如身临明清时期苏州丝绸业“东北半城,万户机声”的繁荣境地。织工们正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古代织机和传统工艺的手工操作表演。天鹅绒织机、漳缎织机、云锦织机、脚踏缫丝机、缂丝机,都在运转操作,古代云锦、彩经绒、缂丝等著名丝绸品种的织造过程,在这里都得到充分演示。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,这里不仅是个博物馆,同时还是一个活态保护基地,馆内的能工巧匠们,为北京故宫博物馆修复了很多件明清皇家珍稀丝织品。
走在苏州大街小巷,不仅可以看到围巾、连衣裙等真丝制品,图案秀丽、色彩清雅、绣工细致的苏绣工艺品也极其吸引眼球。刺绣与养蚕、缫丝分不开,所以又被称为“丝绣”。作为“中国四大名绣”之一的苏绣,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。繁荣昌盛的蚕桑,绚丽丰富的锦缎,五光十色的丝线,为苏绣发展传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有“锦绣之冠”美誉的宋锦便在此诞生。明朝时期,苏州已是“家家养蚕,户户刺绣”。
“山水能分远近之趣,楼阁具现深邃之体,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,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。”苏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创作,所绣佳作栩栩如生,笔墨韵味淋漓尽致,被誉为“以针作画”、“巧夺天工”。走进景德路上的苏绣艺术博物馆,立即被馆内绣娘们飞针走线的刺绣表演所惊艳。现场一位苏绣艺术家说,“苏绣讲究平、齐、和、光、顺、匀。为了更好、更完整的表现一幅看似简单的作品,绣工们往往需要千针万线。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,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,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,这样才能将猫眼绣‘活’。”“丝路”的文化起点,应是在苏州的桑园、蚕坊、缫丝车、织绸机、刺绣架中。
苏州丝绸文化:一路一河丝绸牵
“一条运河水泱泱,两岸尽是采桑娘。汗衫挂在桑枝上,上风吹过下风香。”这是水乡养蚕人独有的小调。绵延数千公里的大运河自开凿以来,催生了两岸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。苏州的蚕桑和丝绸文化,即是其中的主流文化之一。而丝绸商贸繁荣又得益于运河的开凿利用。
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顾问舒乙,在几次考察大运河后感叹,“运河已经与桑农的生活密不可分”,并“代表一种生活方式,是仅有的,仅存的,令人叫绝,令人特别珍惜”。今年75岁的苏州“原住民”诸星岩,原是浒墅关蚕种场里的工人。他告诉我们,江浙地区的蚕农大都举家生活在运河畔桑林中,祖祖辈辈就在运河水域两旁,种桑养蚕。“那时河道里纵横交错的全是运蚕茧的船只,阳光下,一只只蚕茧银光闪闪。”运河水滋养了桑蚕,蚕吐丝织成丝绸,再沿运河源源不断的北上或南下,经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内外并名扬世界。就这样,影响人类历史的大运河与丝绸之路,在苏州以丝绸为媒,千丝万缕的交织出一片华彩。
大运河苏州段自春秋时开建,隋唐时基本定型。唐代以后,虽多次重筑、修缮、疏浚,但运河的变动不大。滔滔运河水不仅滋养了两岸桑蚕,更与城内河水融汇,一起构建了苏州古城“三横四直”的城市构架和“水路并行,河街相邻”的街巷格局。
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。古宫闲地少,水巷小桥多。”沿着无数历史名人的脚步,曾数次漫步在“姑苏第一名街”山塘街上,看着《姑苏繁华图》中“居货山积,行云流水,列肆招牌,灿若云锦”的恢宏繁盛景象,透过旧时墨色跃然眼前。河上装载货物的船只和游船画舫穿桥而过,沿河两岸苏绣、绢扇、丝绸服装、桃花坞年画等店铺鳞次栉比,仿佛穿越了时空。
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官方网站https://www.57023.com重庆美亚国际旅行社热线:023-8691 5123
以上信息由重庆旅行社/重庆美亚地接旅行社整理编辑,欢迎访问美亚旅行社官网了解更多重庆到苏州旅游,苏州旅游跟团价格,苏州当地游路线,苏州旅游攻略,苏州旅游资讯等苏州相关的信息。